地質鑽探報告是結構設計的依據,影響的是基礎的形式。結構技師根據地質鑽探報告決定需不需要做基樁,基礎的形式要做筏式基礎還是獨立基礎,面積要做多大,還有營造廠在估價的時候判斷需不需要抽水設備等等。
但工地現場不太會去參考地質鑽探報告,在沒有特殊狀況下,按圖及合約施工就是安全牌,那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
Table of Contents
一、重點資料
1、地下水位
通常我們在看地下水位的時候,會看地下水位的深度,如果高於開挖深度就得設置抽水設施,像是點井,不過實際上需要多少口數的計算方式這我不知道,如果有前輩看到這篇文章知道該如何計算的再請不吝指教。
2、地質狀況
基礎底面在設計時,通常都會坐落在標準灌入實驗(SPT)實驗之N值=50的位置,通常N值會在1~50之間,數字越大代表地質越堅硬,50是最大值,原理解釋起來挺複雜,反正最基本的判讀方式就是去找N=50的深度。
找這個深度可以幹嘛呢?因為營造廠在施工的時候可以自行決定GL=0的位置,有時候為了怕基地外的水流進基地內,所以會把GL=0的位置訂在比較高的地方。
這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基樁樁底碰不到堅硬地盤,那建築物就有可能因為地盤乘載力不足的關係而產生下陷,所以我們可以藉由判讀地質鑽探報告來調整基準高程。
延伸閱讀:
二、次要訊息
1、基礎形式建議
這其實跟營造方沒什麼關係,因為建築物的基礎要用什麼形式是結構技師決定的。
有資格做地質鑽探報告的通常會有兩種技師,一種是地質技師、一種是大地技師,兩者都可以出具地質鑽探報告,他們會在出地質鑽探報告的時候說明基礎可以採用什麼形式。
基本上技師們會根據地層狀況、地下水位面、地層乘載力各方面去考量什麼樣的基礎形式比較適合,因為牽涉到很多專業公式,我想一般人不會特別去了解。
建議上大概就是淺基礎、筏基、基樁這幾項,實際上要用什麼尺寸、什麼形式,就交由結構技師去決定了,只要在安全範圍裡,原則上沒人會管你要用筏基還是基樁,重點就是「安全性」。
2、施工注意事項
這真的沒什麼參考性,畢竟製作地質鑽探報告的技師不會實際在現場負責施工的項目,裡面會提醒的事情就是注意噪音、注意粉塵等等事項。
粉塵是不管做什麼工程都要注意的,因為環保局會來稽查工地揚塵的狀況,不符標準會開罰,所以這寫不寫都得做。
至於噪音則是要看鄰房的狀況,住宅區一定不能選用噪音特別大的工法,鳥不生蛋的地方隨便你要怎麼製造噪音都沒人會理你,總之這些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時間看,直接略過就好。
三、結語
有機會看到地質鑽探報告也不妨拿出來看看吧,總會學到些什麼的。
下禮拜一是除夕夜,為了不要打擾大家休假的心情(其實是我自己想偷懶XD)就休息一周,再下個禮拜一(2022/02/07)我會介紹一些營造及裝潢比較常見的付款辦法,我們常常聽到因為信任朋友的關係,在尚未裝修的時候付了100%的工程款,最後卻被放管(台語:做到一半全部撤場的意思),學會對彼此都比較保險的付款方法不只是保護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也給提供服務的公司安心,才是創造雙贏的做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