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人在粉專上問我要怎麼用經緯儀上的相對數據去判斷構建的位移,說實在話這件事我不是最專業的,所以沒辦法用很簡短的說明把事情講明白,所以今天就專門開一篇文章,來處理這件事。
經緯儀這個儀器,不是什麼易學難精的測量儀器,應該說是難學難精吧,畢竟建築案場大部分都發包給別人了,頂多做水溝或做景觀的時候會自己放樣,當然每個公司狀況不一樣,有些公司從頭到尾都是自己放樣,那經歷過一場你也該學會了,至於像上述那個只有在做水溝或做景觀才會自行放樣的模式,有機會一定要自己跳出來說我要放樣,那才有機會學到功夫,默默惦惦的待在背後是沒有人會理你的喔,要學東西還是得積極一點才行。
Table of Contents
▋座標的意思
有自行放樣過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們在放樣的時候會有兩個座標,一個是N值,一個是E值,這兩個值就是國中數學學的XY坐標系,只不過X相對的是E值,Y相對的是N值,反正就是一個縱向一個橫向,把它看成二維坐標系即可。
以下面這張圖1來說,我們拿到收點之後的圖大概是長這樣,圖上面看不出來座標原點在哪裡,這也不太重要,但我們可以算出這兩個點的距離,算法是(詳圖2),得到的答案是62.8737。我們在看圖3,直接在cad裡面拉尺寸,得到的答案是一樣的。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那座標只是簡單的直角三角形算法而已,不是什麼複雜的東西,在你操作經緯儀操作到焦頭爛額看不懂的時候,它其實不是什麼艱深的道理,艱深的道理人家都幫你把程式寫好了,我們只要知道它背後最簡單的意義即可。
至於這個例子圖上數字的單位是公尺,我不知道其他放樣公司會不會用公分還是其他計量單位去表示,這要自行判斷,千萬不要把單位判斷錯了,這跟錢少了個零一樣嚴重,你不會希望你的薪水少個零吧。
↑圖1
↑圖2
↑圖3
▋用既有座標判斷位移
要用既有座標判斷位移,那你要有初始值,沒有初始值你要跟什麼比較相對位置?
以上一段圖上的例子來說,假設我們要知道右上角那點有沒有位移,然後要判斷他位移往哪個方向,你也不想那麼麻煩還要把測量回來的數據再畫到cad上,那你只要會加減法就好了。
舉例來說,新測量到的數據是N:53.684,E:68.771,把這兩個數值跟原本的N,E值相減,會得到△N:53.684-53.684=0,△E:68.771-68.671=0.1,意思就是構件往右位移了十公分,沒有很難,對吧。
是說實際數據不會這麼漂亮,可能會向右位移個13公分,向上位移個20公分,你想知道總共位移了幾公分,就把他們兩個各自的平方相加之後開根號就好,反正就是國中學的畢氏定理,沒有因為跟經緯儀在一起之後就變成什麼高深學問,不要怕。
▋用自訂座標判斷位移
這件事我雖然沒試過,不過理論上執行方式應該是差不多的,以下我試著說明看看,如果有高手朋友看到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在煩請不吝告知。
不管怎麼樣,你得有初始測站點跟初始後視點,這不能變,因為座標視你自訂的,不是根據地政來鑑界時收點得到的,然後你還必須知道測站點跟後視點的距離,雖然我覺得不會準到哪裡去,方便起見你應該是設測站點是(N,E)=(0,0),後視(0,10)或(10,0)。
題外話,後視點的選擇是距離越遠越準,這樣角度的誤差會比較小,具體的說明比較難一點我就不展開來講,上面那個10公尺的距離算是太進,不過自設點你要找一個確定是100公尺的點是有點難,所以才選一個10公尺。
再來是待測構件,假設你第一次測量到的數值是(50,0),你要記錄這個數據,等待之後使用。
三個月後你想知道這個構件有沒有位移,那就用同樣的測站點跟後視點先設定儀器,然後再次測量構件點,如果你測到N值有變動就是南北向移動,E值有變動就是東西向移動,理論上就是這樣。
▋結語
沒有什麼特殊狀況的話我不太建議用自設點,距離就不知道多少誤差了,可以用既有樁位引點的話就用既有樁位,反正放到cad圖上就可以很明顯看出是怎麼移動了,精準度比較高。
↓↓↓工程先生的臉書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