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業是一個很吃經驗的工作,我們跟老主任拚經驗,無疑是緣木求魚,不過新世代工程師要有新世代工程師的價值,用revit輔助工程的施作,我認為是很值得學習的事情。
我們現在工地端最常把revit拿來做的事情就是清圖,不過這個清圖必須建立在你對所有構材有一定的理解,再去由平面圖轉3D會比較有效一點,我剛踏進營造業的時候就有revit了,那時的我覺得身為新世代年輕人,應該會這種酷酷的東西才對,不過到現在我反而覺得,如果一點實務經驗都沒有的話,我們建的模也不見得可以用,尤其是很多細部設計的東西,比如說一塊混凝土版裡面水電管線跟鋼筋的相對關係,目前我們的檢討方式還都偏向土法煉鋼的方式,要直接3D化對我來說有點困難,要完完全全解決圖面衝突,還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才行。
Photo by Nick Brunner on Unsplash
Table of Contents
▋ 目前用revit可處理的事情
一般來說,在公司沒有特別要求的情況下,自學revit可以處理的事情大概是以下幾項,真的要在施工前期就靠revit檢討出大量錯誤或繪製完整3D圖需要很大量的時間,在工地人員配置不多的情況下其實不太可能,能處理以下幾件事我認為已經很好了。
➤ 繪製3D圖
施工前期一定是在做結構,所以通常我會先畫結構圖,如果你做的是鋼構,鋼構圖通常會由鋼構施工廠商用tekla去繪製,不至於用revit去畫,但如果你做的是RC,畫出整棟建築的構架其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熟練一點很快就可以畫好一個骨架了。
有骨架我們已經可以做很多事情,跟工班開會討論的時候其實相當方便,可以減少溝通上的困擾,有時候直接在平面圖上講一些3D的東西很容易鴨子聽雷,因為我們也看不到,很常他講他的你理解你的,其實根本沒對頻,最後還是做錯。
當然純繪製骨架還有sketch up可以用,revit比較偏向元件組成,我不太認為平時要忙現場的我們,有那麼多時間全部都學到很專精,有興趣的挑其中一項去學就好,基本上sketch up會比較快,revit複雜一點,但不管是哪種,我都覺得是好投資。
➤ 清出結構圖面衝突
有些複雜結構,像是雙層版、廠房的升降平台、樓梯空間等等,結構技師在設計的時候只管斷面尺寸夠不夠,不管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有沒有辦法銜接,你會很容易發現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好在早發現還有辦法早處理,做下去就真的掰了。
像是雙層版,有時候下層版可能會是懸空的,前後左右沒有接到任何一支梁,我也不知道這要怎麼做,它如果真的能浮在半空中,我現在應該是世界首富,大家要懸空版的專利都要付我權利金,不過做夢比較快,夢裡面什麼都有。
還有的結構柱完全沒在管門窗開口位置的,直接把柱子的一半放在門裡面,我不知道以後要怎麼裝門,斷面是夠大了,但門也沒辦法裝了,他們不會管這些衝突,反正斷面夠大他們責任就做到了,剩下是你們營造廠的事。
➤ 清出建築平立面衝突
不知道為什麼,滿多建築平面圖窗的位置,跟立面圖窗戶的位置是兩回事,立面圖上窗的位置看起來整整齊齊的,換到平面圖整個就位置不對,不然就窗號錯誤,這意思就有點像是我寫文章的時候錯誤百出,然後跟讀者說,發現錯誤是你們的責任,寫完就沒我的事情了是差不多的意思,真的會覺得有點幹。
好在上述這些事情,有些建築師很負責任一發現問題馬上處理,但有些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之前跟CFT數為作者ShuoTao Chiang聊天的時候知道,建築師可以直接用revit設計,平面圖話完revit可以直接出立面圖,這樣可以減少立面圖跟剖面圖的錯誤,我想應該也可以出門窗表。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手工製作還錯誤百出,再來考我們營造廠工程師有沒有用心看圖,就算我們有用心但對建築師的尊重程度也會下降滿多個百分點的,實在沒必要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 目前用revit想處理但還無法解決的事情
從細部設計到實際可以施工其實還有一步拆解的過程,舉例來說,總長15米的梁筋,以不搭接的方式直通到底強度一定是最好的,但板車可以載運的最大長度就是12米,你要怎麼處理,還是得照施工現場給的條件去調整,這是我們工程師的工作,也是我們在工地的價值。
➤ 模擬鋼筋施工順序
以地下室半牆來說,我需要先升一次柱牆筋、釘好模板、澆置半牆、拔樁、拆購台、再組一樓版,這些過程雖然我從建築圖及結構圖裏面也可以轉化過來安排施工順序,但如果可以3D化,就有辦法安排得更細緻,讓各個工班間的轉換更加順暢。
如果是鋼構施工,那還要考慮的事情是物料搬運的問題,即便是鋼構建築,樓板用的通常也是鋼筋混凝土,如果可以3D化去判斷吊料口位置,deck、鋼筋、鋼構工班間的溝通也會順暢很多,雖然他們都很習慣了不至於聽不懂,但這絕對是一個減少錯誤的方法。
➤ 版內管線配置
我們土建工程師常常把機電配管的事情丟給機電主任就不管了,事實上這不太對,也不應該是這樣,對我們土建工程師來說,管線會影響版厚,版厚固定的情況下太多的管線也沒辦法全部塞在混凝土版內,如果這一開始就可以3D化,那溝通也會順暢很多。
不過現在看到的revit大部分是檢討天花板走管的問題,不知道地板裡的暗管有沒有辦法用revit檢討,如果可以提早檢討出來,也會減少很多因為做錯而打鑿樓地板的狀況發生。
有很多時候因為管線太多,管道間尺寸不夠必須放大檢討出來的時候都是實際施工了,你說我們能幹瞧機電主任就當作沒我們的事情了嗎?還是得處理阿。
- 延伸閱讀:【工地人生】機電工程-建築物的血管
- 延伸閱讀:【工地人生】機電管線在結構體中的規定事項
➤ 鋼構柱頭螺栓及鋼筋衝突檢討
其實這件事用平面圖檢討也行,我之前有寫一篇文章【工地人生】鋼構柱底螺栓檢討方式,用的就是平面的方式去檢討,但是如果能用3D的方式檢討,我想也會清楚很多,說不定還可以追朔到設計端,不要設計出那種根本擺不進去的鋼筋跟螺栓數量。
▋ 小型營造廠對BIMer的態度
目前小型營造廠的生態,除非碰到業主要求要使用BIM,否則根本不會主動去使用這項技術,應該說,這個工具在營造業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知道歸知道,實際會去使用的還是少數。
畢竟真的很有工程經驗的主任年紀偏大,我們年輕一輩光學現場事務都忙不過來了,很少會想主動去學習一些新的技術,尤其它的經濟誘因也沒有很大,真的要學了就可以轉化成副業收入的,畫鋼筋、鋼構施工圖,寫計劃書可能還快一些。
以我對revit的認知,它在工程層面真的可以因為減少錯誤的關係降低成本,但就跟職安一樣,我因為沒被罰款而保留住的錢,老闆並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更甚者會覺得有或沒有都沒差,殊不知你員工已經默默幫你省下一大筆錢。
對我們從業者來說,多做這些不會對自身的經濟狀況有所助益的事,就跟老闆不是出門做慈善事業一樣的意思。這件事對小營造廠的工程師來說,學它會比較偏向熱情驅動,不至於會是經濟驅動,除非真的有老闆很有心要發展這塊事業,否則我對它發展的態度是偏向保守。
▋ 結語
基本上revit的運用在我的認知裡比較偏向規劃部門,可是我很反對把規劃另外分出一個部門來運作,因為很多時候規劃老半天現場執行端沒人知道你規劃了什麼東西,不就沒意義了嗎,如果現場施工管理者能自帶規劃能力,我想對營造廠的助益是更大的,但也期望營造業的老闆能更重視這些人才了。
- 延伸閱讀:【工地人生】工地主任其實很像專案管理師
🔖有鑑於現在營造業越來越難請到新人,也越來越難請到優秀的人,即便請到了也留不住轉行的情況下,我想來做一件事:營造業新人訓練計畫
↓↓↓工程先生的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