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說隔行如隔山。雖然,這個問題對我們從業人員來說很基本,但是,還是常常會碰到業外人士問說你們學土木的跟學建築的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總之,最基礎的分法就是一個負責蓋,一個負責畫。通常來說,蓋的不會畫,畫的不會蓋,所謂術業有專攻,我們社會就是因為專業分工才得以進步的。
建築

我在營造廠的這幾年,實在看不太到二十幾歲的新血加入這個行業,營造業除了缺工之外也缺工程師,我想的到不踏入這行的原因通常是環境,環境髒亂,怕跟工班起衝突。我也曾經害怕過,不過這行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堪,究竟工程師的一天,都是怎麼過的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路邊的建商廣告,標榜著什麼制震宅,什麼筏式基礎,什麼綠建築工法之類的,近幾年令我很好奇的是,筏式基礎明明就只是一種基本的基礎形式,卻沒頭沒腦的被建商拿來當賣點,有些房子根本直接做筏式基礎也沒特別跟你講,那跟房子優不優質其實也沒太大關係,就只是一種結構形式罷了。
(Photo by Tom Rumble on Unsplash )
有時候看到某些房地產介紹會提到在地建商(小地區建商),總是會被拿出來特別加註,到底在地建商有什麼特別的,有比較好嗎?跟上市櫃建商又有什麼不一樣,今天以我的淺見來稍作說明。
現在房價那麼貴,在稍微有在發展的地區一坪動輒20~30萬,然後建商還天天搞一些行銷花招讓你覺得房子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了,難道他們真的有提供社會大眾該有的價值及產品嗎?還是只是想從你手中拿走大半輩子的薪水?
其實一棟建築物在不包含土地成本的情況下,一坪的純營建成本根本不會超過十萬,二十萬已經算超級超級豪華了,加上土地成本雖因地而異,加上去是能加多少(市中心我不敢說),即便蓋到鋼結構也不會貴到哪裡去,你真的想拿大半輩子的薪水去砸不負責任建商蓋的房子,還是有機會的話想自己從無到有去蓋一棟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我想真的有機會的話會選擇後者吧。
那麼,該怎麼開始呢?以前期的買地購地,可以參考「圖解自地自建,買地蓋屋完全通」,至於開始營建的施工流程,就待我一一講解吧。
Photo by Jarek Ceborski on Unsplash
很多時候看房的消費者常常會上網問房屋的格局好不好,其實有一些簡單的準則可供判斷。只要不是預售屋,建議還是白天晚上現場看一看比較會知道有沒有符合自己的需求,畢竟買房是人生大事,多做功課、多方詢問、多次探查,才會有比較高的機率買的適合你的房子。
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整天待在工地渾身臭的小監工其實對房子還是會有點浪漫的想法,尤其那種彷彿置身於大自然的木構造,日式風格的建築,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像有一天自己蓋出那麼一棟房子住進去有多麼美好。
所以當我沒是閒晃在誠品書店時,這本圖解木構造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目光,結果買回來到現在,我還真沒看完過,到底為什麼要出一本這麼難讀的書,還要假裝自己是很簡單的圖解系列阿?
其實要檢查鋼筋做得好不好,沒有什麼很簡單的方法,而且通常都會分門別類依照不同的結構部位有不同的檢查方式,工地很常會呈現一個有做就好的狀態,況且灌掉就看不到了,是不是要注意一點呢?
既然到目前為止,鋼筋混凝土還是我們最常使用的結構形式,表示我們有很多人蓋房子會碰到模板工程。那麼如果有朝一日你錢存夠了,可以蓋自己的房子,你也有心自己監工,你該檢查什麼呢?
- 1
- 2